生化组申报优秀教研材料
石塘湾中学生化教研组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组内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各项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照区优秀教研组的评选标准,推荐材料如下:
1、团结的教研组成员 踏实的教学常规。
我们生化教研组的8位成员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全组成员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无违反师德规范的行为,组内有党员2人,我们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围绕着共同提高的目标,组内成员团结认真。在组内完善落实新教师的培养,组内教师积极申报学科骨干教师,教研组对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注重培养,如让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承担区校本研训的教研课等。组内人才济济,现组内有区级新秀2人、市能手、无锡市优秀教师1人。
按照《教学工作常规》,组内教师的备课、听课、课堂教学等都有声有色的开展着,并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在其中,我们一些常规工作也进行了变式。如开学时教学计划检查。我们将每位教师的教学计划集中在一起,进行计划展示、交流,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学质量三部测查反馈分析、期末质量分析等踏实的教学常规取得很好的成效,对学困生和特长生建立个别辅导,教师有效开展分层辅导活动。在作业设计和布置上采用分层作业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每年的学生评教中,生化组的教师都是满意率最高的。
2、规范的备课组活动 有效的教学研究。
我校的集体备课是规范有序的,因为备课组功能是最直接能体现备课中的问题、教学上的困惑、作业的设计等,而且都能在备课组活动中找到一些解决方法。所以我们生化备课组主要是抓集体备课,作业设计,实现资源共享。教研组内规范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真正做到以集体的智慧备教材、备学生,在备课组活动中推行个人单元说课,以促进课堂的教学效益和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备课组的单元说课要有详细的记录,课后注重教学回顾,做到勤记录、勤思考,严格做到每周一次集中。
确定校验主题——课堂教学——沙龙研讨的模式,是本校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直使用的一种校本校验模式,如何让这一活动真正显示强大的生命力,让全体教师投入热情、积极参与,一直是我们教研组思考的问题。
“一枝独秀不是,百花齐放春满园”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教研组是教学研究、教学实践的合作共同体,教研组的研究和实践应该建立在和谐民主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教研活动才能达到深度研讨,每个成员才会主动暴露个人的真实观点。
“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是我们教研组的一项重点工作,“传帮带”既是传统,又是一种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成熟的好方法。由于组内新教师比较多,所以在组内完善落实对新教师的培养尤为重要,扎实做好师徒结对工作,每次听完课后都要进行评课,新教师进步很明显。在新课程教学比赛中,孙秋华老师在无锡市化学课堂教学中获一等奖,杨如茂老师在惠山区化学课堂教学中获一等奖。
教研组紧紧围绕课程改革这一中心工作,结合学校实际,申报了生化组课题《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成为学校省级立项课题下的子课题。教师实现教学课题化、课题实践化,提高教研活动、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进行了“头脑风暴”活动、论坛活动,研究讨论了有关课堂教学起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处理的问题等,同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教学反思等。课题组的成果如下:
一、发表论文
教师姓名 | 论 文、论 著 题 目 | 发表刊物及时间 |
薛邦岭 | 《巧设探究学习情境 焕发课堂生命活力》 | 《教学实验与仪器》2003 年第10期、转发于《试教通讯》 |
《新课标下化学课堂收尾新探》 | 《教学论坛》2004年第3期 | |
《让课堂洋溢出生命的气息》 | 《新课程》(教师版)2004年第六期、 | |
论文《近年来中考化学命题的特点》 | 发表于2005年12月《考试》(中考版) | |
孙秋华 | 《对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究》 | 《素质教育论坛》2007年第8期 |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 | 《初中教学研究》2006年第5期 | |
《改革实验教学 培养创造能力》 | 《江苏教育》2003年第13期 | |
《让“问题”贯穿整个课堂——〈燃烧与灭火〉教学实践与思考》 |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12期 | |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再探索》 | 发表于《中小学电教》2008、3 | |
史玉祥 | 《例谈猜想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 华师大《化学教学》2005年第4期 |
《化学课堂教学情趣化初探》 | 《芜湖师专学报》05年第1期 | |
《化工高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 《职教通讯》05年第五期 | |
杨如茂 | 《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 《素质教育论坛》2007年11期 |
《浅析补充实验之功效》 | 《吉林教育》《现代校长》2007年11期 | |
许贤 | 《多元智能视角下的化学教学策略》 | 《初中教学研究》07年第3期 |
二、获奖论文、案例、教学设计、课件:
获奖教师 | 标题 | 备注 |
薛邦岭 | 《开拓实验探究的新视野》 | 2005年省化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
《浅议化学课堂中的互动》 | 2005年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 |
《激活实验探究功能 点燃学生创新火种》 | 2006年省教育学会评比三等奖 | |
《科学探究让课堂灵动起来》 | 2005年省教育学会评比三等奖 | |
教案《氧气》 | 2003年江苏省教育学会评比三等奖 | |
《酸与碱之间发生什么反应》 | 2004年惠山区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 | |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设计 | 2006年惠山区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 | |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 2007年惠山区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 | |
案例《让探究更加自主》 | 2003年惠山区“案例分析”一等奖 | |
多媒体课件《化学反应》 | 2005年惠山区课件评比二等奖 | |
多媒体课件《化学式》 | 2006年惠山区课件评比二等奖 | |
《二氧化碳制取研究与实践》 | 2003年惠山区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 | |
教学设计《酸、碱、盐复习》 | 2002年惠山区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 | |
《情景教学观在探究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 2003年惠山区论文评比三等奖 | |
《优化探究流程 提升探究效度》论文 | 获2005年度惠山区论文评比二等奖 | |
杨如茂 | 《巧设实验,激发思维》 | 获江苏省教育学会评比三等奖 |
《燃烧的条件》 | 获惠山区教学设计三等奖 | |
《金属的化学性质》 | 获惠山区评优课一等奖 | |
《二氧化碳的性质》 | 教学设计获惠山区二等奖 | |
2006年获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 惠山区二等奖 | |
孙秋华 | 《让“问题”贯穿整个课堂》 | 获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 |
《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遮谈》 | 获江苏省教育学会评比三等奖 | |
《让问题成为课堂的扇扇窗口》 | 获江苏省教育学会评比一等奖 | |
《天平怎么不平衡的启示》 | 获江苏省教育学会二等奖 | |
《化学课堂调控浅谈》 | 获江苏省教育学会评比三等奖 | |
《发挥实验探究功能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三等奖 | |
《探究化学课堂教学手段的优化》 | 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三等奖 | |
《这样的探究活动有无意义?》 | 2008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案例二等奖 | |
《常见的碱》 | 2006年惠山区教学设计一等奖 | |
《溶液》 | 2009年惠山区教学设计一等奖 | |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 2006年惠山区教学设计二等奖 | |
《离子》 | 2007年惠山区教学设计二等奖 | |
《分子和原子》 | 2007年惠山区教学设计二等奖 | |
《水的组成》 | 惠山区课件评比二等奖 | |
《燃烧与灭火》 | 惠山区课件评比二等奖 | |
史玉祥 | 《浅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 07年江苏省教育学会二等奖 |
三、参编的书籍目录:
教师姓名 | 书目 | 参编内容 | 字数 | 出版社 | 备注 |
薛邦岭 | 《点击名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上、下册) |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 约五万余字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副主编 |
《新课标中考总复习》(化学) | 专题五:化学与社会发展 | 约四万余字 | 北京教育出版社 | 副主编 |
3、教研主题化、课题实践化的校本研训活动。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如果把新一轮课程改革比作春风,传统的教学方式作为“柴扉之门”的话,那么,校本教研就是春风中的春雨、红杏,它洗刷着每一位生化组教师的头脑,叩响了每一位生化组教师紧闭的“柴扉之门”,成为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阶梯和推进剂教研组不但是教师专业能力增进的重要舞台,还是教师形成专业归属感与学科崇拜的发源地。教研组不应当是“教务组”,全称应当是教学研究小组,根本任务是学校与教师的研发机构。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就要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我们生化教研组以新课程实施下的校本研训为载体,以课题案例研究为突破口,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以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活动为主阵地,结合生化组课题的开展,人人规范开展课例研究,教研活动中以听课+交流+反思的过程进行,通过上公开课——组织听课——讨论评议,课后写好课后反思或课例分析,以此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做好交流活动,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形成互补、竞争、发展的新型协作关系。在活动中我们请专家指导、全体教师参与式讨论、上课教师的自主申报、课后的学习反思形成学习共同体。
为了整体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开展了课堂教学等级评估活动。本次评估活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了“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讨论活动,重点修订了课堂教学评估细则。新课程促使组内教师间积极的合作与协商,促使教师学会沟通与分享,绝大部分教师都用到了多媒体课件,。同时,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使得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扩大,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速度较快。在区学校调研中,课堂教学一直被评为优课。结合课改背景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质量自主监控,及时反思,有效整改,分析存在问题,积累方法,摸索对策,学科成绩在区内有遥遥领先。,06年位于全区同类学校第二,07年更是位于第一。
共同探索,共同成长,搭建出绿色成长的一方天地,构建起优秀的生化教师群体。这仍旧是我们生化教研组不懈的追求!我们的努力也非常希望得到上级的指导和肯定。我们将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