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铸魂·专家领航破难题,课题深耕促提升 ——陈建先教授莅临我校指导无锡市教育学会“十四五”课题推进

作者:陈冬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9日

近日,为破解《“双减”背景下乡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中期研究难题,提升课题研究质量与实效,我校特邀姑苏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育科研部主任陈建先教授,指导无锡市教育学会“十四五”课题《双减背景下乡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中期推进工作。学校教科研分管领导周建丰副校长、课题组核心成员及青年教师全程参与并研讨课题中期进展、问题与优化方向。本次活动贯彻《构建“课程•课堂•课业”一体贯通的教育新格局》文件精神,落实“专业提升支撑行动”要求,以课题研究推动教研与教学融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范式,注重教师科研能力发展,通过专家引领强化课题实践转化能力,解决教学改革问题,实现科研赋能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课题汇报明现状,困惑梳理求真解

活动伊始,陈冬梅老师就我校课题进度进行交流,梳理了当前课题的整体推进进度,还结合课题研究需求,深入介绍了子课题的设立逻辑。汇报中,课题组提出中期研究困惑:面对教师架构问题和课题研究内驱力不足的问题,课题研究如何更好地推进下去;在之后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在实操方面,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专家把脉指方向,精准指导破瓶颈

陈建先教授听取汇报后,对课题的实践价值与推进工作给予肯定。他指出,课题中期核心为三看三改。

(一)三看——明确中期现状

1. 看进度:对照开题时设计的研究内容(子课题),梳理已完成、未完成的工作占比,判断是覆盖部分子课题还是全部涉及,避免“走一步看一步”,明确下一步方向。

2. 看问题:课题推进中必然存在“急流险滩”,需深入研究内部,发现如“策略无效”“方法单一”“学生分层培养困难”等真实问题(如数学反思习惯培养中,仅关注内容却未突破方法,不同层次学生适配性不足)。

3. 看成果:从两方面评估——实践成果看学生变化(如阅读量、成绩、解题思路等是否提升);理论成果看论文发表情况。

(二)三改——调整推进方向

1. 改计划:基于现状微调,可做“减法”(如5个子课题聚焦3个)或“加法”(补充新问题如“学习习惯评价量表设计”),核心是“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始终指向实践与理论成果。

2. 改方法:若原方法(如访谈法)无效,可替换为问卷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需经“发现问题——调整思路——二轮修订”)、比较研究法(设实验班与对照班)等,确保方法服务于成果产出。

3. 改方向:做战略调整,如从“泛化习惯培养”转向“显性化习惯研究”(如课堂发言、专注力习惯),或补充评价维度,避免偏离“学习习惯”核心,同时便于论文写作与成果落地。

此外,陈教授还强调中期后推进还需“以终为始,分解目标,活动助推,研写同步,过程留痕”。

凝心聚力再出发,科研赋能共成长

陈教授的指导不仅明确了中期优化的具体路径,更提供了“三看三改”的课题推进方法。我校始终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推动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此次陈建先教授的指导,为课题突破瓶颈、提质增效注入了新动能。学校将持续为课题组提供保障,支持团队以“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深耕乡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成果,以科研赋能教师专业成长,为区域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撰稿:陈冬梅  审核:倪晓锋)